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里的周莹,活成了最优秀的老板的样子。如果你在看这部剧,或许也会发现:当下牛逼的企业老板玩的那些套路都是她玩剩下的。
在一个寡妇都不能随便出门的时代,在贞节牌坊林立的清末,她将吴家的生意做成了传奇一般的存在。就连慈禧避难,也都接受了她资助的10万两白银。
然而周莹的成功,并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,每一个老板的背后,都有一群鞍前马后的员工。
周莹是如何在一个民智未开的时代,就让员工肝脑涂地的付出的呢?
一、推行银股制——让员工成为老板
在剧中,吴家三院倾尽所有押注的机器织布局,开工当天即被土布工人砸毁了。女主人公周莹感受到了机器织布的效率,重建机器织布局的雄心不死。
但与当下张口闭口就要创业的人不同,周莹没写商业计划书,也没大谈理想和未来。她把东院现有的商号折合成银股,拿出五成来卖给丫头小厮,以换取他们手中现钱。
她把家里的固定资产给员工做抵押,这种大胆的做法,需要多大的胆识?
最值得一提的是,周莹通过银股制,让员工全都变成了老板。就算给员工降低了薪酬,员工也更有干劲,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。“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出钱者为东家,出力者为伙计,东、伙共而商之”。
这可能就是清末合伙人制度的最佳实践。
时光辗转过了100多年,你会发现,人人推崇的华为全员持股制度,也不比银股制高明。华为的人人持股,就来自银股制的启发。
1993年,华为产品刚开发出来,公司技术骨干就离职自立门户,面对人才流失的局面,任正非找父亲商量。父亲说,民国年间,都是大老板投资,再请掌柜的,掌柜不出钱,每年却可以有4至6成的分红。掌柜的都是自己给自己加压。
听了父亲一席话,任正非做了两件事:
第一,带头将手中的股份剥离,将拖欠员工的工资、奖金转换为员工持股制;
第二,尽管资金捉襟见肘,但对于执意要离职的员工,从来不拖欠工资。
任正非学了周莹,于是有了狼性的华为,内部员工就算有着加不完的班,“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”。
很多老板动不动就灌员工一碗鸡汤:要像老板一样思考和工作。但为什么不是企业把员工都变成老板呢?员工如果只是打工的,有什么理由让他像老板一样工作呢?
二、想要员工卖命——利润共享必不可少
有了股份之后的东院员工工作起来就跟拼了命一样,别人家的伙计在柜台睡觉打盹,东院的伙计在大街上吆喝拉客,连自家西院的客户都不放过。
西院二爷只好找周莹讨个说法,周莹一句话解释了其中的原委:
公司每挣10两银子,员工还可以分5两,拿出50%的利润分给员工,而且还不包括员工的薪水。
员工上班,说白了就是为了钱,利益才是最好的兴奋剂,也只有给钱才能留住人心。
砸了周莹第一批织布机的王德根,从痛恨织布局到发誓为织布局工作关键的转折点,就是周莹在他坐牢的时候,还给她的老婆孩子送去了粮食。粮食是什么?说到底还是钱。
工作中,总会听到老生常谈的一句话: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。言外之意,为了公司的利益,只能牺牲你一下了。
这就很尴尬了,公司是盈利为目的,那我们那么辛苦的工作难道不是为了挣钱,难道是为了情怀和理想?
理想人人都会有,但是金钱人人不可或缺。如果理想不能变成金钱,人生都会举步维艰。
理想固然重要,他能够指引你工作的方向,增加工作的动力。但是,如果一家公司,不把职工的利润放在明处,就拿理想来说事,你就有充分的理由选择离开了!
三、只有先成就员工——最终才能成就企业
如果没有吴家东院的员工,就不可能有后来吴家东院的生意和女首富的传奇。
贫苦出身的周莹深谙这个道理,尽管这场翻身仗尽管前期打得艰难,但她仍然没有亏待自家员工,让员工个个家里有粮、手里有钱,这样员工才会心甘情愿为吴家的生意努力工作,结果吴家东院一院的收入比原来三院总和还要多。
杜明礼和查坤最常说的台词就是:除了这些钱,我们什么都没有。然而这些钱还是他们私底下修改了账本,将原本应该上交给老板贝勒爷的银子收进了自己的口袋。
周莹先成就了自己的员工,让自家员工衣食富足之后,才有了重振吴家东院的机会;相反,贝勒爷的强权让员工从雇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,员工没有任何幸福感,只好中饱私囊,最后损害的还是企业的利益。
你怎么对待员工,员工就会怎么对待你。豪气的老板往往能带出一群为公司无私奉献的员工;小气的老板,带出的员工则各有各的心机。
如果遇到周莹一样的老板,请好好珍惜、坚定追随;遇到贝勒爷这样的老板,你以为他是青春的垫脚石,其实不过是命运的绞肉机,离开就趁早吧。
-END-